“修繕”的理念源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樸素,這種傳統(tǒng)樸素就體現在手工業(yè)上。我們知道中國的中古時代社會優(yōu)于歐洲,除了宗教問題,關鍵是手工業(yè)發(fā)達,這個手工業(yè)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也帶來了幸福指數。
中國史前至明清時期的手工業(yè)包括25個種類:
石器工業(yè)、木器加工業(yè)、骨角蚌器加工業(yè)、陶瓷制造業(yè)、青銅冶鑄業(yè)、鐵器工業(yè)、錢幣鑄造業(yè)、金銀器加工業(yè)、漆器制造業(yè)、玻璃制造業(yè)、紡織業(yè)、皮革加工業(yè)、服裝加工業(yè)、制鹽業(yè)、釀造業(yè)、制糖業(yè)、制茶業(yè)、油料加工業(yè)、車船織造業(yè)、造紙業(yè)、印刷業(yè)、織造業(yè)、采礦業(yè)、火藥制造業(yè)、文具制造業(yè)。
除了制作陶瓷以外,對于有殘損的陶瓷我們也有多種修繕方式,鋦瓷就是首要的修繕手段。過去在大街小巷都會聽到鋦瓷匠的吆喝聲,但今天沒有人再用鋦過的鍋和碗了,因為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器皿作為一種普通家庭用品,廣泛流通于市場。
各種鋦瓷
西方對殘損瓷器加以改造再利用,跟我們傳統(tǒng)的鋦瓷有很大的不同。殘缺是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墨子有云:“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世間種種,雖無十全十美,但殘缺并非意味著枯槁湮滅。換一種視角去審視殘缺,才能發(fā)現殘缺之美。
殘缺美的代表——斷臂的維納斯
瓷本身代表著古人的生活態(tài)度,而鋦瓷這一行當,正是從這樣的傳統(tǒng)觀念中誕生的。不過,最早的鋦瓷活兒,仍舊是修復的手藝居多,還未及達到“藝術”的層面。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的時期,鋦活分成了兩類,一個是;睿步写只。通過鋦盆、鋦碗、鋦大缸的錮爐匠為生活用品進行修復。而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貴族享樂而服務的鋦瓷細活,也叫秀活。
金繕,日語發(fā)音為“Kinstukuroi”,意思是用天然生漆將破碎的瓷器修合后,再在表面施以金粉或者金箔,使其賦予新的裝飾語言,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金繕被廣泛用于日本的傳統(tǒng)瓷器修復之中,本質上屬于漆藝的范疇。用世上最貴重的金屬來面對缺陷,精心修繕,面對缺陷不去試圖掩蓋,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種在缺陷中尋找美的藝術。
金繕作品
鋦瓷工藝是善于修復陶瓷的裂縫和沖線等缺陷,由于需要打孔,會對器物造成二次傷害。但修復后的器物結實耐用。而金繕適合修復陶瓷的缺肉、飛皮等缺陷,可金漆粘合部分遇熱水會有破損的危險,F代陶瓷藝術修復經常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以揚長避短,讓殘缺的瓷器散發(fā)出獨特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