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黃釉粉彩喜鵲登梅紋盤

清乾隆綠地五彩花卉紋雙耳瓶
清康熙素三彩花卉龍紋盤

清康熙青花“壽”字紋瓶
清乾隆粉彩太平有象塑

清雍正紅彩葫蘆瓷水盂
清黑面朱地雕漆山水人物紋盒

清咸豐湖綠地粉彩花卉紋花盆
清雍正斗彩云紋水盂
清乾隆汝釉蕉葉形筆捵

清光緒白地粉彩花鳥紋長方形花盆

清鶴式香薰
清乾隆仿古龍鈕白玉爐

清碧玉雕松鶴花插
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太倉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的“悅目——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宮廷陳設文物特展”,在太倉博物館舉行,展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宮廷文物珍品106件,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示出清代皇家奢華的生活畫卷。
南京博物院典藏的清宮陳設器皿,由其前身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于民國年間陸續(xù)接收,原裝飾于清代紫禁城或行宮,包括瓷器、玉器、銅器、漆器、琺瑯器等,器型有屏風、掛屏、瓶(梅瓶、玉壺春瓶、貫耳瓶等)、香爐、火爐、花盆、鐘表、如意、香筒等,不勝枚舉,多數(shù)為內(nèi)府制作或各地進貢,珍品甚多。
本次展覽遴選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文物中的瓷、玉、漆、金屬等類觀賞器皿百余件,涵蓋了瓷、玉、漆、金屬等多種材質(zhì),從功用上看有掛屏、鐘表、香具、花插、漆盒,釉色各異款式多樣的盤、瓶、盆等瓷器,還有造型多樣功能不一的文房用器等。這些宮廷用器,用料講究,花色繁多,美輪美奐,富麗而不失優(yōu)雅,工巧而不失大方。
如展出的一件清乾隆綠地五彩花卉紋雙耳瓶,以其絢麗的色彩十分吸引眼球。該瓶高23.9、腹徑16.5、口徑7.3、足徑8.7厘米。撇口,長直頸,頸部立一對夔鳳形耳,溜肩,圓鼓腹,圈足,微微外撇。裝飾淡綠地粉彩,紋飾對稱排列,肩、腹部繪主題紋樣,勾蓮紋居中,雙夔鳳紋立于兩側,余處花蔓與如意相纏繞�?谘貎�(nèi)壁和圈足內(nèi)罩湖綠釉,圈足中間留白釉一方,繪有礬紅彩“大清乾隆年制”篆書印章款。勾蓮紋由蓮紋變化而來,與普通蓮紋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葉蔓綿長,并且勾纏、環(huán)繞著其他紋樣,易于營造花團錦簇、吉祥喜慶的氣氛。夔鳳紋卷草式的尾部與展開的雙翼為其主要特征,是乾隆官窯粉彩瓷上常見的吉祥紋飾。整器表面紋飾繁而不亂,盡顯宮廷用器之氣韻。
另一件清乾隆粉彩太平有象塑,也十分引人注目。該器高21厘米,質(zhì)地除粉彩瓷塑之外,還有景泰藍。器物整體造型是一只背馱瓶子的大象瓷塑,是乾隆官窯生產(chǎn)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陳設器。據(jù)介紹,象,大力魁梧、性靈柔順、安詳端莊,被稱為“瑞獸”,傳說中佛是乘象而來的,而且,“象”又與“祥”譜音,因此,在國人心目中代表著吉祥。民間還有“牛生麒麟豬生象”一說。而瓶諧“平”之音,據(jù)說取自于佛教中觀音菩薩手中的凈瓶,寶瓶里的圣水能給人間帶來祥瑞,有的瓶內(nèi)還插放五谷,寓意五谷豐登。由此,中國人將“象”“瓶”組合成“太平有象”“太平景象”“象上升平”,以表示和平、美好和幸福。“太平有象”自生成之初似乎便與皇家官廷有著不解之緣,皇帝們好像十分樂于聽到這個美好的詞匯。當臣子們畢恭畢敬地跪在金鑾殿下恭祝“吾皇天下一片太平景象”時,哪個皇帝都會樂開懷。據(jù)說,“太平有象”一說來源于“太平無象”,語出《資治通鑒·唐文宗太和六年》:“會上御延英,請宰相(牛僧儒)曰:‘天下何時當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對曰:‘太平無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雖非至理,亦謂小康。陛下若別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太平無象,意思大體是太平盛世并無一定標志標準。反其意,則無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即大平,是為有象。于是,后人們便將其改為“太平有象”,以達天下安寧、人民生活安定之意。
琳瑯滿目的清宮陳設器文物珍品,讓觀眾在欣賞和品味皇家生活藝術的同時,亦可體會其中累積和傳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據(jù)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