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公乃歷史風云人物,是中國古代唯一的武圣人,被譽為集“忠”“義”“仁”“勇”“禮”“智”“信”于一身的道德模范。而在當今,關公崇拜興盛,吸引了眾多學者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關公始終是一個重要題材,故而本文將探討關公題材在當代應用推廣的價值�!娟P鍵詞】關公文化;道德規(guī)范;當代價值 關公,即關羽,雅號“美髯公”,為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并且是中國古代唯一一位被冠以“武圣人”稱號的名將,被譽為集“忠”“義”“仁”“勇”“禮”“智”“信”于一身的道德模范。在政治上,宋代之后的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將其視為忠君愛國信念的代表;在民間,老百姓將其奉為“武財神”“救世主”;在宗教文化上,也對關公多有贊譽。而在當代,關公崇拜興盛,吸引了眾多學者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關公始終是一個重要題材,故而本文將探討關公題材在當代應用推廣的價值。

一、關公文化的形成
關羽的生平是造就關公文化的核心。在文學記載中,關羽的一生報國以忠孝、處世以仁信、待人以禮義、對戰(zhàn)以智勇,生前受人尊敬,身后備受推崇。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獎,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然而在史料記載中,關羽不過是一介莽夫,雖勇武忠誠,但也傲慢自大,生前最高官銜不過“前將軍”。關公文化的流行,與歷代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忠誠、英勇信念有著極大的關系,它早已脫離了歷史中關羽本人的這一人物載體,從而塑造了積極正面、英勇善戰(zhàn)、忠孝仁義的關公形象,寄托了不同階級及人群所共同認可的觀念和信仰,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及價值觀念,經歷了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傳承,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精神的需求而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當前蔚然可觀的關公文化現(xiàn)象,成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一般認為關公文化的形成是在隋唐時期,當時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統(tǒng)的社會面貌,在人文精神文化等多方面也出現(xiàn)了大融合的現(xiàn)象。當時關羽雖然沒有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與頌揚,但在民間已建立關羽祠祀,初步樹立起關羽的宗教形象,為宋元以后的關羽崇拜奠定基礎。兩宋時期,關羽忠義、英勇的個性與當時統(tǒng)治者所倡導的忠于國家、不畏抗爭、反抗異族的民族氣節(jié)相當契合,為鞏固政權,便不斷對關羽進行加封,由侯進公,再進王。尤其是到了元末,還出現(xiàn)了長達88個字的封號(《關廟詔》)。除了傳統(tǒng)的義、勇、武安王等內容,又加入了“護國真君”的稱號,甚至還有傳言,關羽在元朝時便已被封帝,但并無明確的文獻記載。從統(tǒng)治者對關公的屢次加封開始,上行下效,民間也開始流行關公崇拜,將其視為“保護神”,與其相關的文學藝術逐漸流行,文人筆尖夸贊,史書立傳成說,各種民間技藝競相演繹。此時的關公形象已經開始逐漸被神化,剛勇、忠義、儒雅成為他的主要形象特征,這是民間藝人在結合史書傳說的基礎上,順應時代及大眾需求,再加以藝術美化作創(chuàng)作出來的。

到了明清時期,對于關公的崇拜也達到了高潮,祭拜關公的廟宇隨處可見,信徒來源相當廣泛,相關文學藝術數(shù)不勝數(shù),海內外都在流行著他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刮骨療毒等英雄事跡。其中以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影響最為巨大,他將關羽塑造成為擁有高大英武的外表、以一敵萬的神勇、博古通今的儒雅、兼顧忠義氣概的完美武將形象。這本著作在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十分巨大,被大量用于賦詩傳唱,對于平民百姓而言更是婦孺皆知,可以說天下無人不知關公的忠義。清朝時期,關公崇拜達到高峰,被崇為“武圣”,其武廟地位甚至可與孔子文廟先媲美。關公崇拜與關羽形象的演變基本上是同步的。隋唐時,統(tǒng)治者不提倡,民間少信仰,在文學藝術中鮮有其身影;宋元時,在統(tǒng)治者的影響下,民間信仰開始壯大,關公逐漸從歷史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鮮活豐滿的形象,共同寄寓了社會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種種觀念、向往和祈愿,并在明清時期不斷強化。二、關公文化的特點關公文化是由關公精神組合而成、傳遞正能量的一種文化,被概括為“忠”“義”“仁”“勇”“禮”“智”“信”七字,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標準與人格追求。而關公文化如此盛行的原因,在筆者看來主要是關公文化本身就具有的幾個特性:(1)廣泛性。關公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全民文化”。受眾上,帝王將相、王公貴族、文人雅士、民間百姓、三教九流都對關公尊崇至極;內涵上,關公文化涵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倫理、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同時也兼具了各類宗教文化思想,影響了文學藝術、建筑藝術、民俗民風等多領域文化的建設。而關公的影響范圍也遠不止如此,除了在漢民族文化中備受推崇之外,滿、蒙、藏、維吾爾等少數(shù)民族及海外其他民族也極為推崇關公文化。(2)世俗性。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文化大多走的是世俗路線,而關公文化更是世俗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與普通百姓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lián)系。關公生前保家衛(wèi)國、善待卒伍、貼近群眾、懲惡揚善,死后化身成為忠義守信、寬容厚德、英勇神武、智勇雙全的象征,成為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具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其傳頌方式也大多走平民化的路線,小說戲曲、寺廟建筑等,還有部分地區(qū)將關公崇拜與當?shù)氐拿耧L民俗結合,發(fā)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

(3)包容性。關公廟宇遍布天下,享有千年香火,未曾斷絕。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文化都無法孤立存在,關公文化亦是如此,它與眾多的文化保有聯(lián)系卻又展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可以說是跨越階級、種族的存在。本質上看,關公文化應是屬于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卻與佛教及道家存在緊密相連。如佛家的玉泉寺從唐代起便有關羽祠,至今還樹立著明萬歷年間的碑刻“關云長顯圣處”;而在道家文化中,關羽被奉為“關圣帝君”,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三、關公文化的當代價值關公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復合,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誕生于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中,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與中華傳統(tǒng)的主流文化緊密相連,成為了中華百姓的道德標準與行為模范。關公文化的教育,不僅是在思想上教育個人恪盡職守、愛國敬業(yè),在道德上提倡誠信友善、文明守禮,在情感上倡導尊老愛幼、關愛他人,他更是發(fā)展成為一種道德模范的標準,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其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在當今時代依然適用,與孔子文化相比也更能夠被大眾所接受。筆者從事德化瓷雕藝術創(chuàng)作,關羽是筆者創(chuàng)作的主要對象之一。故而筆者曾深入研究過關公文化內容、特征及價值,深切地感受到今日,關公文化中的“忠義仁勇”精神依舊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具有強烈的廣泛性、世俗性和包容性�,F(xiàn)今,哪怕不崇尚關公,也對于關公的英勇事跡有所耳聞,多加贊同。關公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一直都是中華傳統(tǒng)精神的體現(xiàn),蘊含著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體現(xiàn)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而倡導關公文化,一是可以當下的時代特征為主導,借鑒關公文化的思想內涵,通過理性的角度,提出符合當前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價值訴求;二是關公文化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其中蘊含了多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通過幾千年的不斷傳承,目前仍然具有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可塑性,對于傳承及傳播其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指導性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1]趙冰.關公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9.[2]郭素媛.關羽崇拜與關羽形象的演變及詮釋[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7(05):151-155.[3]王鋒旗.關羽形象:從歷史到藝術演變的研究[D].南昌大學,2008.[4]劉海燕.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傳播與接受[J].南開學報,2006(01):74-79.
鄭建冰簡介:師從著名雕塑家、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授王則堅�,F(xiàn)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全國陶瓷行業(yè)技術能手、福建省陶瓷藝術名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師、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泉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