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平(1914-1970);汪野亭之次子,名柏。自幼隨父習畫,續(xù)承其父汪派瓷畫之畫風,用筆細膩柔婉,輕描淡寫,平易質(zhì)樸,純真自然。構(gòu)圖平淡簡明,多為平遠布局,取材大都來自其故鄉(xiāng)一河兩岸的南國風光。畫山石以弧形短線作披麻皴,邊皴邊擦,揮灑自如,輕松活潑。遠山一般呈“人”字形,近山多作斜坡,遠近山巒皆喜畫岸腳,岸腳下多卵石水草。畫水喜作微波蕩漾,然后點綴漁舟、輪渡、風帆于其間。畫樹多以變形“介”字或大小圓點作葉。若枯枝則于枝頭點淺淡嫩葉以為春景,或點紅葉以作秋景,藏根。主樹之干彎曲粗壯,其余樹干多硬直以資烘托陪襯,亦常以密集大小濃淡圓點為雜木叢而不露枝干。遠樹則多以扁平點加干為叢樹,或作小松置于山坡山腳處。
汪少平山水瓷畫設(shè)色之技堪稱瓷都一絕。其著色清麗和諧、古樸素雅、均勻厚實、富于質(zhì)感,并能加深對畫意的表達。因而極少作墨彩畫。汪少平因長于設(shè)色,故其父汪野亭晚年瓷畫均由他代筆著色。解放后凡國家重要訂瓷,屬畫山水者, 皆由其設(shè)色。如1959年慶祝建國十周年人民大會堂大型壁畫王錫良所畫之“革命搖籃井岡山”、余文襄所畫“紅色安源”、徐煥文所畫“英雄緘南昌”等,均由其設(shè)色。于是,其傳世的畫作便寥若晨星。
汪少平之書法與繪畫運筆一致,亦善書鐘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