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德化的“瓷圣”何朝宗——瓷都德化古代陶瓷人物傳之五
瓷都德化的城關,座落在海拔400多米的小盆地上:古老的滻溪,由西向東穿城而過。戴云山脈從西北往東南蜿蜒而來,在縣城形成唐寨山、鳳凰山、龍潯山、天馬山等山頭。觀音歧處在縣城與三班鎮(zhèn)之間,在700多米的山頭上,瓷土潔白并露出地面,百姓取名為“白泥坑”。現已探明“白泥坑”周圍七、八平方公里的山坡,都蘊藏著高質量的瓷土,是目前德化重要瓷土產地之一,統(tǒng)稱為觀音歧山。其四周為潯中鎮(zhèn)、龍潯鎮(zhèn)和三班鎮(zhèn),分布著后所、樂陶、寶美、泗濱等瓷窯名村。
在觀音歧山北坡、滻溪北岸有個后所村,屬潯中鎮(zhèn)。后所村南部臨溪處有座古老的房子——“溪陽堂”,這就是“瓷圣”何朝宗的故居。
我們在何氏族人處,看到一份殘破不全但極其珍貴的“溪陽堂何氏族譜”(清乾隆12年修,清道光15年重修),對何朝宗的身世才算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
何朝宗的先祖何昆源,系江西省撫州府臨川縣22都人,后遷到南城縣16都,以雕塑佛像為業(yè),石刻、木雕和泥塑無所不精。元末天下大亂,何昆源棄藝從軍,參加朱元璋的隊伍。明洪武17年(1384年),“奉調德化縣屯種”,居歸德鄉(xiāng)靈化里。他選擇滻溪北岸、虎頭山下一片向陽的小山坡,蓋了“溪陽堂”, 成為德化何氏的開山始祖,這一片山坡便稱為何厝坡。隨何昆源入德化屯種的尚有八個姓,分居在附近。相對泉州“右所”來說,這里便是前來屯軍者的“后所”,于是共同創(chuàng)建了“后所宮”。再后,這里從良太社分出,變成后所村。
何昆源在德化安置后,業(yè)余時間又從事雕刻生涯。其子何世祥任過莆田縣訓導,孫子何尚志也任過古田縣教瑜;但他們后來辭職回鄉(xiāng)務農,也都繼承了何氏的雕刻衣缽。據后所村何氏后人介紹,從第四代何光孫開始,五世何孫仔、六世何國人、七世何茅德,到八世何善富(何朝宗父),都定居德化,再也沒有外出,而是在家務農,同時從事雕刻?磥,德化人“能官則官,能農則農,能瓷則瓷”的傳統(tǒng),也滲入他們的骨髓。何氏開始變成雕刻世家。
何朝宗的事跡,在何氏族人中口耳相傳已經數百年。何善富生有兩個兒子,何朝宗和何朝春。何朝宗諱容海,乳名來,字來觀,又字來福、來佛,朝宗應當是他的號。距初步考訂,何朝宗出生于明嘉靖初年,活了70歲。他從小聰明靈巧,酷愛雕塑藝術,經常隨父親到本縣各寺廟雕塑佛像。長大后,何朝宗不負父親重望。程田寺的善財童子、后所宮的祖師、下尾宮的大使、東岳廟的小鬼、龍潯山文昌閣的文昌帝君,蒲坂惠政橋亭的觀音……都是何朝宗的作品,件件形態(tài)逼真。他在雕塑佛像時一直考慮,能不能把這些技藝用在瓷雕上。
從雕刻世家到瓷雕大師,何朝宗走過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他選擇后所村西面的向陽山坡,修起朱紫崙窯(現稱后所窯),向當地窯工學習,親自取土、作胚、上釉、燒制。他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從現實生活出發(fā),作胚時注重人物臉部描繪及身材的總體設計,努力做到神形兼?zhèn)。在長期的實踐中,他融合了泥雕、木雕、石刻等技藝,總結了捏、塑、雕、鏤、貼、接、推、修八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天衣無縫。他家的對面就是觀音歧。何朝宗上山時發(fā)現“白泥坑”附近的白瓷土露出地面,質量特別好,尤其適合創(chuàng)作白瓷,便專門前去取土。在燒制的過程中,他又與窯工共同研究,推陳出新,逐步掌握了窯泥上釉的秘密配方。所以,他燒制的瓷器造型美觀,溫潤如脂,潔白如玉,猶如象牙雕就,被稱為“象牙白”。
何朝宗把瓷雕作為一項藝術事業(yè)對待,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每件瓷雕作品的泥胚創(chuàng)作出來,都先擺出來讓路人觀賞品評,稍不稱意就推倒重塑。燒制也十分認真,傳說有一次,他燒制一批觀音共100尊,但出窯時卻發(fā)現大多是次品,于是忍痛割愛,把其中九十幾尊次品都埋在窯旁山坳中,后人稱此山坳為“觀音山”。他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如是得意之作,則在背部鈐蓋印章,有葫蘆形或方形篆文款識。所以,他流傳世間的瓷雕作品,都是極少雷同的上乘之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有他制作的瓷雕“鶴鹿老人”。老人坐在巖石上,麋鹿葡伏膝下,仙鶴盤旋腳邊。老人雙手抱在胸前,靠在身前的茶幾上,雙目微閉,臉含微笑,衣服輕松地披在身上。活脫脫一個民間老壽星,十分傳神。
瓷觀音是何朝宗的代表作。明代,觀音已由男性轉化為女性,并成為廣大民眾信仰的“救苦救難”的菩薩。但在何朝宗的手下,觀音又是普普通通的人,慈祥可愛,與后代一些程式化的觀音造型大相徑庭。他制作的瓷觀音,有坐巖、坐蓮、跌坐、披坐、盤膝、立云、觀潮、渡海等72種形態(tài),各具特色,絕不雷同,富有生活氣息。德化博物館保存的何朝宗瓷雕作品“送子觀音”,就是這樣極富藝術魅力。觀音坐在椅上,懷中抱著小孩;她一手扶著小孩肥嫩的小腿,一手托住小孩活潑的雙手;小孩手里拿著桃子,總想快樂地掙脫大人的手;钏埔环r村“母女歡樂圖”,帶給人的是和諧、幸福、吉祥。當然,何朝宗手下也有不少觀音是崇高尊嚴的,如泉州市海外交通歷史博物館珍藏何朝宗的“渡海觀音”,高46厘米,底座寬14厘米。觀音露一足踏蓮花,另一足水花掩蓋,作踏浪凌波渡海之勢,面目嫻雅秀麗,表情平靜安詳,雙目低垂凝思,令人百看不厭。當時,民間稱他所塑造的觀音為“何來觀音”:“除非觀音離南海,何來大士現真身”。
何朝宗除擅長觀音佛像瓷塑外,亦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壺、小瓶和供玩賞的陳設器皿。他創(chuàng)作的瓷雕作品,遠銷日本、法國、英國、埃及及東南亞各國,被譽為“東方藝術”、“世上獨一無二珍品”、“可與米蘭的斷臂維納斯相媲美……”,人們“不惜以萬金爭購之”,有著“天下傳寶之”的美譽。目前,除了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福建省博物館、泉州市海交館,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等博物館珍藏有他的瓷雕作品外,海外如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維多利亞·阿爾波特博物館、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館、倫敦珀西瓦爾·戴維斯基金會,丹麥國家博物館、瑞典斯德哥爾摩埃克蘭德科姆美術館,法國巴黎博物館等歐美各國著名博物館以及P·J·唐納利、羅伯特等私人收藏家,都收藏有何朝宗名款的瓷塑作品。1878年(清光緒4年),美國舉行藝術作品評比,波斯頓美術館珍藏的何朝宗塑瓷觀音,評為第一名。何朝宗被尊為“瓷圣”。
但我們不無遺憾地說,何朝宗頭頂這個“瓷圣”的桂冠,是“出口轉內銷”的。生活中的何朝宗,日子并不好過,更不要說他當時敢奢望“流芳百世”。何氏族譜記載:何容海(即何朝宗)與其妻許氏“生卒年月日無考,合葬土名格仔陳家厝角左畔龍手尾坐辰向。”我們找到這個墓葬地——處在樂陶村與后所村的交界處。據說后來因陳家要擴建房子,何朝宗墓便只好搬遷。“族譜”又明確寫道:何朝宗“女二”。正因為沒有男孩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族譜后面就沒有關于他的后人的任何記載。何朝宗的社會地位,甚至比不上他的父母。在“何氏族譜”中,其父何善富與母徐氏,還有生卒年月的記載。以“士農工商”排列的封建社會,工匠是不入流的低賤階層。所以不僅古代官方修的縣志見不到何朝宗的介紹,在文人的野史筆記中也絕少記載。我們查閱了好久,好容易在《晉江縣志》(卷15)關于“王弼”的介紹中附帶提到了何朝宗:“王弼,善塑土寫真,及諸仙佛像。同時又有何朝宗者,寓郡城,善陶磁像,為僧伽大士,天下傳寶之。”而清乾隆的《德化縣志》則只字未提到何朝宗及其任何作品。
有幸的是,何朝宗在自己作品的背后加上“瓷印章”,流傳到海外后,被大量收藏。外國人根據“何朝宗瓷印章”這個著作權標志,數百年來一直傳頌“何朝宗”這個名字。據英國收藏家p·j·唐納德《中國白——福建德化瓷器》一書介紹,西方收藏何朝宗作品約有200件。中國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外交流的擴大,美、英、日等國陶瓷專家來德化考察,“何朝宗”這個名字才逐步引起中國人自己的重視。1981年,何朝宗入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1985年,入選《福建科學家小傳》(福建科技出版社編);1987年,入選《中國美術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編)。
現在,人們還經常到觀音歧碧象巖紀念何朝宗。碧象巖是矗立在觀音歧山頂的一座明代古廟。當年,村人請何朝宗為碧象巖廟塑造了觀音和善財、龍女等瓷塑像,供奉其中。白泥歧也從此改名為觀音歧。明代陳鳳鳴曾作詩一首:
“何年碧象靈巖棲,踏碎瓊瑤盡作泥。
燁燁寶光開佛土,晶晶白氣壓丹梯。
天花散滿山花爛,竹影參差云影齊。
欲覓仙蹤歸覺路,空余片石慢留影。”
人們可以從中想見當年的勝景。
現在,碧象巖觀音殿上掛著趙樸初題詞的醒目匾額——“圓通寶殿”。當年何朝宗塑造的瓷觀音等作品已不見,現改為陳列中國瓷雕工藝大師、非物質文化傳人蘇清河先生新塑的觀音、善財、龍女等作品。
聽說,德化縣擬在后所村虎頭山下、“溪陽堂”一帶,興建“瓷圣公園”,供人瞻仰。果能如此,則是瓷都有幸,瓷圣有幸,百姓有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