飾有瑞典王室徽章紋的盤子,上部是王冠。這是王室定制的用器。
粉彩描金西洋仕女紋八方盤,4個角落的圖案代表4個大陸。這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定制的。
粉彩描金徽章小碗
藍釉粉彩花蝶紋罐
紫砂胎粉彩開光花卉紋壺
粉彩開光山水紋雙耳高足獎杯,造型有西方的風格。
兩艘哥德堡號雖然都先后沉沒了,但它的傳奇故事卻沒有中止,還在繼續(xù)發(fā)展。在200年后,當哥德堡號早已被人們忘記的時候,有人在近岸的水下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瓷器碎片,于是,打撈哥德堡號的想法便被提起。
早在1905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人重提起了哥德堡號的事,并向王家申請到了打撈的許可權(quán),他們在次年打撈到了3000件完整的瓷器,并對其中大部分進行了拍賣。這里面很多都是珍品。
1986年,打撈工作再度進行,同時伴隨著的還有水下考古工作。為了保障工作的持續(xù)進行,成立了一個“東印度人——哥德堡號之友”的組織,目的既是為了規(guī)范打撈,也是為了日后的籌款。這項艱苦的工作一直持續(xù)了6年之久,最終他們所獲甚豐,一共打撈出了將近9噸重的瓷器碎片,完整的瓷器400多件。而當時船上共裝載了約100噸重的瓷器,有50萬到60萬件之多。此外,還有大量的茶葉、絲綢和藤器,這些都是地處寒帶的瑞典所沒有的珍品。還有一些香料,但早已被海水泡蝕了。
這些非凡的沉船物就被放在昔日瑞典東印度公司豪華的大廳里,被裝在特別的展柜中公開展出,展柜中附有哥德堡號當年的貨物清單。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當廳的一只大金屬籠子,里面密密實實地裝著打撈出來的那9噸多瓷器碎片,有好幾米長。如此壯觀的一種裝置令人駭然,無法想象這是多少件整器的骸骨。如果湊近了看,還可以分辨得出里面有青花、白瓷、青瓷、五彩等等的區(qū)別。這是一只五彩斑駁的籠子,也是如同玉質(zhì)一般珍貴的籠子,如果把它們一一拼湊成器,將會是多少件令世人驚羨的珍寶!在展廳里也擺放著一些拼湊成型的瓷器,但是,要想從這數(shù)十萬片如玉屑般的碎片中尋找到相同的器型和圖案,再一一拼湊成器,那要費多少功夫?它并不異于打撈的艱難,這種細致和耐心真令人欽佩!
展廳里有哥德堡號當年的設(shè)計圖紙,有擺放著貨物的示意圖。在船舷以下的艙里,最下面是沉重的金屬條,用來壓艙。上面放上裝在箱子里和盒子里的瓷器,里面塞上稻谷和茶葉。有的瓷器則用稻草捆成捆,被塞在船的邊緣空隙,這些是船員們夾帶的私貨,以逃避海關(guān)的檢查。最名貴的絲綢和香料放在最上層。當船只沉沒之后,瓷器碎了,絲綢污爛了,香料耗損了,人們以為,茶葉也會被浸泡而失味了。事實上,滿船都是茶葉,它們被海水浸泡過,體積膨脹了好幾倍,積了厚厚的一層。船上裝的并不是新鮮的綠茶,而是產(chǎn)于福建的武夷茶,在經(jīng)過多年的水浸之后,它們竟然還能夠發(fā)出足夠的茶香,當然里面會夾有一股泥土味。后來哥德堡3號再度遠航時,送了一小包給它的原發(fā)地廣州,現(xiàn)在被保存在廣州博物館里。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將這數(shù)十萬瓷器碎片復(fù)原的工作。哥德堡號里面裝載的瓷器有很多品種,既有供歐洲人用的咖啡具,也有茶具、餐具,還有少量的瓷雕。如果是我,根本不可能有興趣和耐心來把它們一一拼綴成整器,因為這項工作太復(fù)雜了?墒,打撈發(fā)起人的夫人貝瑞特·瓦斯特費爾德,是一位中國瓷器愛好者,也是一位研究者。她竟然在長達4年的時間里,把這些碎片根據(jù)形狀和顏色一一分類,先把青花瓷、五彩瓷和琺瑯瓷的碎片分開來,再進行拼綴。這種拼綴主要是根據(jù)它的圖案,光是青花瓷里,就有100多個圖案,對一個外國人來說,這是何等艱巨的事!除此之外,她還發(fā)現(xiàn)了7種帶有西方風格的圖案,說明這是根據(jù)歐洲人的喜愛來定制的。這些定制的瓷器,一直在瑞典人中流傳,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喜愛和家族的紋章來向中國定制瓷器,以作為自己珍貴的收藏。
現(xiàn)在,這些完好的和經(jīng)過加工恢復(fù)了完好的瓷器都集中在這座博物館的展廳里,向來參觀的人們發(fā)散著它古老的中國氣場。中國的瓷器,對于歐洲人來說,是一種無法復(fù)制的珍品,他們對待瓷器猶如中國人對待玉器,何況是要經(jīng)過那樣漫長的跋山涉水、越洋過海才能夠到手的珍稀物品。但是,陌生而神秘的中國圖案,那些八仙過海、戲曲故事、吉祥圖案,對于他們來說未免是天方夜譚,于是,他們便產(chǎn)生了向遙遠的中國定制自己的瓷器的想法。事實上,這種定制工作在荷蘭和英國都曾進行過,瑞典也一樣。瑞典人向中國定制的主要是“徽章瓷”。就是把他們的王室、家族、貴族、軍團、城市、公司或團體所標示的徽章紋飾,燒造在中國的瓷器上,除非瓷器被打碎,圖案永不褪色,徽章的榮譽加上瓷器的珍貴,成了歐洲人的一種喜好,也是一種炫耀,一種榮譽。甚至連瑞典的王室都來中國定制帶有皇冠的徽章。有的在徽章上加上拼合的文字,甚至還有自己個人特定的設(shè)計,這種瓷器,在中國被稱為是“外銷瓷”,主要是由廣州的“十三行”來進行定制外銷。他們從景德鎮(zhèn)買回白瓷胎,然后在廣州的河南地區(qū)(廣州稱珠江以南為河南)工場里完成彩繪和燒造的工作,在中國又稱為“河南彩”和“廣彩”,也被稱為是“洋彩”。
中國的瓷器之所以能夠在瑞典這樣暢銷,是因為當時瑞典有一股“中國熱”的緣故。瑞典的醉心于東方、醉心于中國,是出于歷史的原因。1000多年前的維京人曾經(jīng)從瑞典出發(fā),向東,他們的目光一直盯著東方,一直向往著東方,也一直向他們的后代灌輸東方富庶的思想。后來,諾貝爾就在里海沿岸的巴庫建立了自己的油田;斯文·赫定也是沿著這條祖先之路一直走到中國的,瑞典人一直對東方抱有好奇心。清末民初之際,在中國和北京工作的瑞典人數(shù)量并不在少數(shù),他們幫助中國人找礦、培訓技工、做教師、傳教布道,甚至連津浦鐵路的總工程師也是聘的瑞典人。雖然瑞典以前四處擴張,但以后奠定了它和平處世的方針恪守著中立的立場。與其他歐美列強相比,瑞典在海外沒有殖民地,沒有販賣過鴉片,八國聯(lián)軍里沒有他們,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也沒有他們,這些,都使中國人相信,至少歐洲還有一兩個不來侵略和剝削他們的國家。在瑞典,對中國的感情也是較深的,在100年前甚至還成立過一個“中國委員會”,由當時的國王當主席,曾贊助過多項與中國友好的事業(yè),連王室的宮殿和花園里都有中國風格的建筑物,國王和王后學著中國的樣子喝茶、打扮,甚至說一些他們認為是中國話的中國話,當然,使用中國運來的高檔瓷器就是一種必然了。
最初一艘沉沒的哥德堡號,由于已經(jīng)在水下解體,長久被海水浸泡的橡木已經(jīng)具有珍貴的木材性質(zhì)了,它以后被人陸續(xù)打撈出來,做成了家具。因此,當打撈哥德堡號正在進行的時候,眼看不能完璧,打撈人就萌生出了復(fù)制它的想法。在經(jīng)過了8年的努力之后,他們成功了,一切都和那艘沉沒了的船一樣,它被命名為哥德堡3號,它又從哥德堡出發(fā),駛向它的祖先向往的地方——廣州,在那里,它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我在哥德堡碼頭上看到的,正是剛剛從香港返回來的它的身影。從1738年哥德堡號正式下水開始,直到2006年,經(jīng)過了268年的時間,哥德堡號如同中國的鳳凰一般,經(jīng)歷了一個涅槃再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