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德化,越來越多的人在陶瓷文化熏陶下,喜歡上了“玩陶瓷”。工作之余,帶著孩子體驗一把制陶過程,或約上好友畫一畫瓷畫,玩一玩泥雕,漸漸成為德化“文化養(yǎng)生”新時尚。
心情好了,朋友多了
周六,下午4點,位于德化職業(yè)技術學校的曾映雪工作室,不時傳出歡笑聲。
原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正在指導幾名學生在素瓷瓶上畫畫。畫累了,她們就放下畫筆,泡泡茶,毫無拘束地聊天說笑。
正在畫花的陳朝霞,是當地一家銀行的高管,學瓷畫純屬業(yè)余愛好。
“我從小就對繪畫感興趣,看到課本里的插圖,就在旁邊學著畫。”陳朝霞說,后來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長時間不接觸畫筆,這點愛好漸漸淡忘了,直到與曾映雪相識。
“今年初的一個周末,德化職業(yè)技術學校在瓷都廣場舉辦送藝下鄉(xiāng)活動,曾老師現(xiàn)場送畫,恰巧我買菜路過,就請她給畫了一幅畫。由于她當時沒帶印章,后來我拿著那幅畫到學校找她蓋印。走進曾映雪工作室,看到那么多美得無法言喻的瓷畫,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陳朝霞說,后來就拜曾映雪為師,跟著學起瓷畫來。
讓陳朝霞感到欣慰的是,接觸沒多久,她就找到了畫瓷畫的感覺。
“真沒想到,自己可以畫得這么好。更沒想到的是,周末畫一畫瓷畫,放松心情,人一下子精神了許多,工作起來效率就更高了。”陳朝霞說,她還因此交到很多興趣相投的朋友。
“在我的工作室,業(yè)余學畫瓷畫的有31人,他們當中有學生,有企業(yè)管理人員,還有公務員。”在曾映雪看來,這些來學畫畫的不是她的學生,而是她的藝友,一群愛畫畫、愛藝術的朋友。
休閑也可以很專業(yè)
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蘇獻忠的蘊玉瓷莊見到寇文策時,他正在雕塑一件少女瓷雕,動作輕松而嫻熟。
“捏少女雕塑,重心在腳厚跟和腰部。先用泥土支撐住,后期再作修改,一般手要靠著身體,要么就用披肩支撐。”談起陶瓷雕塑,寇文策顯得很專業(yè)。原以為他是一名陶瓷雕塑藝術大師,哪曾想他只是一名“玩陶瓷”的愛好者。
由于從小在德化長大,對陶瓷文化耳濡目染,加上工作中接觸過不少陶瓷工藝方面的大師,所以他決定業(yè)余時間跟著蘇獻忠學雕塑。
因為沒有太強的美術功底,寇文策學起來沒少碰壁。“剛開始做人體雕塑時,每到一定的高度,泥巴就塌下來。”于是他向老師、師兄弟請教,反復捏,堅持兩三個月后,捏的泥人終于立了起來。
“雕塑對土的感覺很重要,對泥土的濕度、軟度都要把握到位,這些只有靠反復練習才能做到。”說起雕塑技巧,寇文策一點也不含糊,儼然一個行家。
“我從2011年開始學雕塑,第一年就拿到了省陶瓷協(xié)會舉辦的陶瓷創(chuàng)新大賽銅獎,第二年得了銀獎,今年得了一個銅獎、一個銀獎。”說起這些“玩”來的成績,寇文策顯得異常興奮,還給記者秀了手機里的作品照片。
除了上班,寇文策都泡在蘇獻忠的工作室里,玩泥巴,找樂子。“感覺非常充實,再也不會因為下了班不知道干什么而煩惱了。”寇文策說,退休后他準備專門來做陶瓷,爭取成立一個自己的工作室。
享受別樣的休閑時光
如今在德化,陶瓷不再是專業(yè)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別樣的休閑生活。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卓越陶吧。七八個孩子在家長帶領下正在做各種各樣的陶瓷體驗。大一點的孩子在老師傅指點下做手拉坯,小一點的圍在桌子旁,盤泥條、印手模,依著想象塑造各種各樣的造型。
5歲的圓圓是第三次來了,揉、搓、捏,泥巴在小手下變換著不同的形狀。圓圓的媽媽告訴記者,上月體驗過一次后,她總想著來玩。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還能鍛煉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這樣的周末過得有意義。
“手拉坯的工藝,不僅考驗制作人的耐心,還考驗毅力和細心。”卓越陶吧總經理顏寶敬告訴記者,周末每天接待100多人來這里玩陶,不光有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會結伴來此度過休閑時光。
小林就是其中一位。來陶吧學陶藝,是她休閑的主要方式之一。相比于小孩子的認真勁兒,小林顯得輕松悠閑。在緩緩旋轉的拉坯盤上,她隨意給泥坯塑形,一會兒盤子,一會兒碗,一會兒杯子,她卻并不在意,任由泥土在手下恣意變形。
“玩陶,就是玩心情。”小林說,她并不在乎是否能有制成品,有時候花幾個小時,最終還是一把泥巴攤在那,但她享受的是手指間的快感及制陶過程中的那種默契。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在德化,除了一些專業(yè)的陶吧,很多陶瓷企業(yè)也增加了陶瓷體驗項目,手拉坯、陶藝DIY、陶瓷彩繪……陶瓷文化正在以各種方式走進德化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