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研究,讓古老“建白瓷”成功復活;他的器型,多次作為國禮禮贈外賓;他的夢想,不懈創(chuàng)作傳承“建白瓷”……
他從事陶瓷研究、創(chuàng)作50多年,陶瓷藝術,特別是“建白瓷”幾乎融入他生命的全部。榮譽,似乎已然撼動不了他這位白發(fā)兩鬢、兩眼深邃的老藝術家。他,就是當代“建白瓷”的開拓者,77歲的寇富平。
參與研究
珍貴“建白”成功復產(chǎn)
“新中國成立后,陶瓷業(yè)步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一些傳統(tǒng)陶瓷品種得以重見天日,建白瓷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城東工業(yè)區(qū)富平建白瓷研究所,寇富平向我們介紹。
“千百年來,德化白瓷以其如脂似玉的品質名揚天下,因其如脂似玉的瓷質、瑩潤晶潔的釉水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可惜的是,這么好的瓷種卻在清代中葉之后中斷停燒了,建國后省里下達任務要讓這一精品瓷種恢復生產(chǎn)。”1959年,剛從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畢業(yè)分配在省輕工研究所的寇富平,馬上就投入到恢復“建白瓷”的復產(chǎn)研制任務中。經(jīng)過反復試驗,他們的研究終于在1965年取得了突破——建白瓷復產(chǎn)研制成功。
“復制成功的建白瓷,瓷質可以和明代產(chǎn)品媲美,釉面的晶瑩度甚至超過了,由于‘豬油白’的稱呼不雅,對照當時福建建陽生產(chǎn)的建窯黑瓷,把它定名為‘建白瓷’,意為福建特有的白瓷”,寇富平介紹說,他后來主要負責器型的設計,先后設計了建白瓷“芭蕉”、“羊頭”、“牡丹”等花瓶,多次被國家外交部選定為饋贈國際友人禮品瓷,其樣品收藏于德化縣陶瓷博物館。
堅守陣地
父子接力傳承“建白”
“那是前年,有一位廈門的收藏者拿著我50多年前創(chuàng)作的《羊頭花瓶》找到我,問我能不能重現(xiàn)這些經(jīng)典的器型。”寇富平說,自從1966年隨研究機構下基層返回了久別的故鄉(xiāng),就在德化瓷廠負責各種日用瓷、工藝陳設瓷器等的設計工作,很少再創(chuàng)作原先的器型了。
這位收藏愛好者對寇富平觸動很大,這些藏品是他早年設計的一小部分品相不好的流向了民間的作品,沒想到令收藏者如此熱衷。于是,他開始尋思著自己創(chuàng)辦工作室,把“建白瓷”經(jīng)典器型傳承下去。兒子寇建勛非常支持父親的想法,毅然選擇從福州回家?guī)椭赣H。有了寇富平長年累月地對“建白瓷”的技術積累,加上父子二人親力親為,從試土、配方、做型、燒成等一系列工序難題都迎刃而解,《羊頭花瓶》、《芭蕉花瓶》、《牡丹花瓶》等器型都成功復產(chǎn)。
寇富平拿起一款羊頭花瓶向我們展示,只見在光線映照透視下,這近一公分厚的花瓶通體呈現(xiàn)半透明的乳黃色澤,讓人驚嘆之余愛不釋手。有業(yè)界人士表示,寇富平的這些建白瓷作品,不僅器型創(chuàng)新了,而且在品質上已超越了原先的建白瓷。
除了原有的一些經(jīng)典器型,父子倆還設計出了《節(jié)節(jié)高》、《雙壽花瓶》、《八仙花瓶》、《雀梅花瓶》等30多件新作品,這些新作品一面世,就受到了收藏愛好者的喜愛。他們創(chuàng)作的《人生如意》還在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博覽會暨國務財務禮品大師精品展評比中榮獲金獎。
老當益壯
雄風再展發(fā)揚“建白”
手中的刻刀或重或輕,或刮或劃,精雕細琢,“錦秀前程”刻在瓶上,兩邊獅頭栩栩如生……寇富平正在創(chuàng)作新作《雄風花瓶》,“錦秀前程”四字出自自己的大學同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育賢之手,寇富平說,這件作品既見證了老同學的深厚情誼,也道出了他們對“建白瓷”藝術的美好希冀。
說起能和闊別50多年的老同學相見,寇富平非常開心和欣慰。他說,去年年底,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報家門說是張育賢,他起先一陣詫異,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大家一陣寒暄后,他如夢方醒,原來是50多年前的老同學,之后就約定到德化相見。“雖然歲月滄桑,如今的體態(tài)和容顏雖與記憶中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但仍然能很清楚地判斷出是他。”說起同學見面的情景,寇富平仍禁不住內心的激動。
老同學見面,似乎有很多話要說,有很多過去的事要敘。他們感慨歲月無情,世事滄桑,也感慨如今生活美好,日子幸福。敘完舊,他們聊起“建白瓷”這一璀璨的陶瓷文化中耀眼的明珠,認為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把“建白瓷”發(fā)揚光大,他們決定合作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表達同學深情,也希冀能雄風再展,為“建白瓷”再做貢獻,于是,他們把作品定名為《雄風花瓶》。
瓷壇明珠煥新彩,絕代瓷花今重開。德化“建白瓷”,不需要外加色彩的裝飾,僅以其如脂似玉的特殊瓷質和瑩潤晶潔的釉水,就足以令人一見傾心、贊美不絕。寇富平說,他最大的希望,是在有生之年,能把"建白瓷"更好的傳承下去。
[憨鼠責編:阿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