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時期是景德鎮(zhèn)瓷業(yè)發(fā)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辟,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zhèn)瓷業(yè)發(fā)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辟,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zhèn)外銷瓷,在帶來經(jīng)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審美觀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通過瓷器這個載體,在交流與互動中綻放異彩。
明清景德鎮(zhèn)外銷瓷的主要紋飾鑒賞:
克拉克瓷
克拉克(kraak)源自于葡萄牙語(caraack)“大舶”的意思。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截獲載一艘滿大量中國青花瓷器葡萄牙商船,這些瓷器拍賣后獲得巨額利潤,因為當時不清楚瓷器產(chǎn)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死舜傻纳a(chǎn)一直持續(xù)到清代康熙時期。其特點是以盤、碗為多,盤、碗的口沿有圓口或花瓣口,繪花瓣形、扇形、橢圓形或圓形開光,開光內(nèi)繪山水、人物、花卉、花鳥、果實等圖案。此外,克拉克瓷器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圖案—俗稱“七頭蛇”,這種圖案的瓷器并不多見,雖然目前還不能明晰地解讀其含義,但它明顯帶有宗教色彩,顯然應是定制之物。
中國風:山水紋、戲劇故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
遙遠的東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令不少西方人覺得神秘和向往。17—18世紀的歐洲,生活的奢靡之風蔓延,中國瓷器的在歐洲價格不菲,擁有精美的中國瓷器,成為了當時貴族和有錢階層的炫富資本。傳統(tǒng)的中國瓷器紋飾,如山水紋或山水人物紋、戲劇故事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是當時外銷瓷中的熱銷品種。人物紋除了戲劇故事的內(nèi)容外,較受西方人歡迎的還有仕女圖、仕女嬰戲圖、農(nóng)家樂等,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充滿東方情調(diào)的內(nèi)容。雖然這些紋飾的寓意西方人不一定了解,但這些紋飾的中國瓷器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
中國“伊萬里”
明末清初當時中國社會政局動蕩,無疑對景德鎮(zhèn)瓷業(yè)的外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于是歐洲市場把目光瞄向了日本。從1650年起,原先專門外銷中國景德鎮(zhèn)瓷器到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外銷日本九州有田燒的瓷器制品到歐洲地區(qū),以代替中國瓷器外銷的不足。這種外銷的有田燒瓷器在純白的質(zhì)地加上青花、礬紅和描金,清麗而豪華,在歐洲各國廣受歡迎、風靡一時。因有田燒瓷器多從九州的伊萬里港口裝船出海,因此人們稱之為“伊萬里瓷器”或“伊萬里燒”。景德鎮(zhèn)在清初康熙、雍正時期直至乾隆早期,也根據(jù)市場的需要,模仿生產(chǎn)了部分伊萬里風格的瓷器以供外銷,紋飾包括花鳥、人物等題材。乾隆中期以后這類紋飾逐步消失。
圖案式樣與煙葉紋
圖案式樣是指帶狀或三解形圖案內(nèi)繪花草、花鳥、龍鳳等圖案的紋飾,通常畫面豐滿,基本不留白或留白較少。有的是繪類似如意云的圖案內(nèi)再繪花草等紋飾,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圖案像項鏈上的吊墜,稱之為吊墜式樣。這類紋樣一般為青花和五彩制品,多見于瓶、罐、壺等類器物。
煙葉紋式樣的命名來自西方的學者。煙葉瓷其實與煙草無關。它的圖案主要由翻卷的西蕃蓮、圓形的皮球花或牡丹、芍藥等其他花卉和大片的葉子構成,有的還加上孔雀、雉雞等鳥類。因為大葉子像極了煙葉,因此西方學者俗稱它為“煙葉瓷”。它有青花加彩和粉彩兩個品種,構圖較為豐滿。煙葉瓷通常色彩豐富明麗、花卉嬌艷怒放,給人秀美、艷麗、熱鬧、生命旺盛的感覺。它流行的時間主要在雍正至乾隆中期。
西洋花卉紋
景德鎮(zhèn)青花和廣彩在乾隆、嘉慶時開始較多出現(xiàn)畫西洋花卉的紋飾,花卉品種與畫法均與中國傳統(tǒng)的不同。花卉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品種。畫法是引用了西洋畫中的透視技法和版畫的技巧,以細致的線條表現(xiàn)明暗關系。
普朗克(PRONK)設計
考綱利斯?普朗克是荷蘭畫家和設計師,他于1734-1740年間受聘于荷蘭東印度公司,專門為定制瓷器設計紋樣。他所設計的紋樣據(jù)說有4種,但只有“花傘”系列和“博士”(或稱“學者)”系列留下了紙本樣稿或訂單,因此其他系列—“涼亭”和“仿中國花鳥人物”系列已無從考證。(相關資料有部分還收藏在印度尼西來的雅加達和阿姆斯特丹)他設計的紋樣被送到中國后,在景德鎮(zhèn)繪制成青花和粉彩瓷器,然后運到廣州出口外銷。
南京式樣(柳亭紋與山水人物)
南京式樣量大且流行所以單獨列出,實際上可歸于中國風。青花柳亭紋瓷器可以說是17—18世紀最受西方歡迎的中國風瓷器之一,有盤、瓶、壺、茶具等等。歐洲人不僅大量仿燒這種紋飾的瓷器,還為這種畫面編撰了一個非常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
紋章與字母組合
徽章紋瓷器又稱紋章瓷,是由歐美國家的皇室、貴族、社團、城市、軍隊首領等把象征或代表自己權力、地位、身份的徽章圖案,燒制于定做的瓷器上面,作為自己獨有的標志。在十八世紀末期部分銷往美國的外銷瓷上寫有表示某人專屬的大寫字母,通常是用金彩等彩料寫姓和名開頭的第一個大寫字母。這是因為有些美國的新移民沒有家族紋章,幫以此代替。
Fitzhugh(菲次休)式樣
以四組或六組、八組中國傳統(tǒng)花卉(牡丹、芍藥等),下面繪絲帶結八寶,這種紋飾在中國俗稱八寶花。由于英國東印度公司常駐廣州管理會主任Fitzhugh(菲次休)經(jīng)常定做這種紋飾的瓷器,幫這種瓷器又被西方人稱為菲次休(Fizhugh)瓷。
西方人物:宗教題材和神話傳說故事、閑適生活
景德鎮(zhèn)瓷器上出現(xiàn)西方人的形象,始于雍正、清乾隆時期,延續(xù)至嘉慶、道光。道光以后逐步少見。品種以青花、粉彩為主,題材涉及宗教福話、休閑生活場景等。
歷史與政治圖案
在18世紀銷往歐洲的中國外銷瓷中,有部分瓷器紋飾的內(nèi)容描繪的是歐洲當時的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政治人物。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與現(xiàn)在有明顯的不同。這些紋飾多繪于餐飲用具上,如啤酒杯、盤子等等。
港口與帆船
在大航海時代來臨之后,全球貿(mào)易便以海港貿(mào)易為主,并且發(fā)展迅速。因此,外銷瓷器中繪港口、海船等紋飾的也逐漸增多。有些西方的船長或船員,往往喜歡定制港口或海船為紋飾的瓷器作為航行紀念。
錦上添花:歐洲裝飾
18世紀時,歐洲人喜歡把買回去的中國瓷器進行二次加工,有加彩、加金、加金屬配件等方式,其目的有的是為了讓器物更華麗、美觀,有的是為了能讓器物賣出更高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