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青瓷
劉英杰(洛陽) 編劇,作家,《文化收藏》雜志副主編。
文/劉英杰
好古之人有一通病,即每每見到好東西便把玩不止,興奮異常,雖不見得能“勻”到寶閣,卻不免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騷動。數(shù)日前在朋友處見得一元代影青瓷童子,無論從釉質(zhì)、造型、款識還是品相,均為上品。把玩之下,又讓朋友將圖片發(fā)來,細(xì)細(xì)觀賞,青中帶白白中閃青的童子胎體,緊緊攫住我的雙眼。
影青瓷,即青白瓷,又稱“映青瓷”“隱青瓷”“罩青瓷”,是宋元之間南方生產(chǎn)的一種瓷器。無論哪種稱呼,均可直觀地將瓷的特點表露無疑,即青中帶白白里有青,瓷胎薄如蟬翼,觸手圓潤自然,雖有瓷名卻有玉質(zhì)。遮眼透視,仿佛可以窺見瓷胎中清白一體的瓷骨,極為珍貴。影青瓷可以稱為青白瓷,但并非所有青白瓷都可稱為影青瓷,查閱資料中,除了“青白瓷”這一“學(xué)名”之外,諸如“影青瓷”“映青瓷”的稱呼均是晚清以來才見諸典籍,宋元之際絕無此名。究其原因,無外乎“諢號”比“本名”更為傳神,青白瓷中較為特殊的品類被清代古董商們形象稱為“影青瓷”,又因發(fā)音的關(guān)系多有別名。繞了一圈,筆者無非想告訴大家,影青瓷是比較珍貴的青白瓷,但僅是筆者觀點,有待更多資料的考證。
影青瓷造型非常豐富,主要有盤、碗、洗、盞、缽、盒、瓶、壺、罐、枕、注子、博山爐、動物、堆塑人物等。其瓷創(chuàng)燒于北宋,初時器型單一,生產(chǎn)較少,多承唐風(fēng);至天禧年間,工藝純熟,器型多變,大量生產(chǎn)。瓷史上大名鼎鼎的江西景德鎮(zhèn)即有青白瓷最早的窯址—湖田窯,其燒瓷的全盛時期長達七百余年,可謂珍品無數(shù),傳世較多。影青瓷曾風(fēng)靡一時,行銷海內(nèi)外。據(jù)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dāng)時京都汴梁與臨安都有專門出售的店鋪,專供都城人們?nèi)粘I钪酗嬍、飲茶及飲酒的器皿。趙汝適《諸蕃志》記述我國當(dāng)時陶瓷器對外貿(mào)易的情況,其中有在“婆”等地有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記載。元代影青瓷制作漸粗,已經(jīng)沒有了宋瓷的精細(xì)靈巧,大開大合雖嫌樸拙,卻彰顯了草原民族特色,加上燒制方法比較原始,影青瓷的成色遠遜宋瓷。但元人對影青瓷的喜愛并未就此衰減,元人愛玉,影青瓷似玉,所以有的元代瓷產(chǎn)品干脆還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岡”等銘款,明顯地將青白瓷類比于青白玉。正因元人審美的獨特之處,燒制產(chǎn)量和器型較少,傳世佳作便極為珍貴,童子蹲坐器型更為少見。
童子形象的器型在北宋以后頗為流行,常見的宋、元玉器中多有“攀枝童子”“飛天童子”“持蓮?fù)?rdquo;的造型,但玉器畢竟多為珍貴,普通人根本玩不起。是以人們一方面將瓷器的燒制追求到極致,另一方面就將玉器中較為普遍傳神的器型移植到瓷器制作上,滿足普通人陳設(shè)欣賞的愿望。影青瓷童子兼具了“童子”祈福的寓意和“清白如玉”的胎質(zhì),正是絕好明證。朋友收藏的影青瓷童子面部豐腴,神色自然,細(xì)部圓潤,包漿漂亮,具有典型的元瓷特征,且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麗潔,胎質(zhì)堅致膩白,色澤溫潤如玉。清白交互之間,童子眼眸里怡然灑脫的曠遠,似乎傳遞出那個歷史上最為熱血激蕩的草原王朝凌越云霄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