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陽峪窯是宋代北方地區(qū)著名漢族民間瓷窯之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西村鄉(xiāng)當陽峪村,南距焦作市區(qū)3公里。又稱為修武窯、懷慶窯、河內窯、當陽峪窯系、當陽峪窯群等,是中國宋代瓷窯中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的大規(guī)模窯場,是漢族民間藝術之瑰寶。
古窯概況
廣義的當陽峪窯,指當陽峪窯及同處于太行山南麓、生產同類型制品的所有窯場,這些窯場以當陽峪窯為中心,包括當陽峪、艾曲、東交口、洞彎、洼村、園融寺、西嶺 后、蔡坡、牛莊、恩村、定和、東于村、東焦作、西焦作、店后、李封、王封、東張莊、高窯河、石碑巖、窄門、寺后、李河、許河、狼坡、上白作、獅澗、龍寺、北業(yè)、周窯、東孔莊、高寨、山后、柏山、月山、白坡、南田院、北田院、南坡、碗窯河、漢高城等窯。當陽峪窯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F(xiàn)存宋崇寧四年(1105年)《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刻一通,是當年建窯神廟時所立。也稱“碌武窯”。在今河南修武當陽峪,故名。為宋代北方著名漢族民間瓷窯之一。所燒器物以剔花品種最富盛名,紋飾流利灑脫,又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其藝術感染力遠在磁州窯系瓷窯同類裝飾之上;絞胎也屬成功品種之一,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 組成與羽毛相似的紋理,制作技巧高超。窯場未見文獻記載。窯址面積很大。胎質有細潔的白胎、堅硬的灰胎、粗松的砂胎和缸瓦胎。釉色光潤瑩亮。裝飾技法有刻花、半劃半刻、填彩、三彩和絞胎等,其中以絞胎技法具有當陽峪窯的獨特風格�?虅澔ㄗ顝碗s的一種是用多種色釉的剔劃法,先在胎上施黑釉,次加白釉,再在白釉上罩黃釉,最后上一層綠釉,然后用尖銳器件,刻劃花紋,剔出所需要的多種色彩。圖案以纏枝牡丹為最多。當陽峪窯,是磁州窯系中較優(yōu)秀的漢族民間瓷窯之一。在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崇寧四年的窯神廟碑。是確定窯址年代最重要的物證。

燒造工藝
當陽峪窯從唐開始燒造瓷器,到北宋后期達到高峰,金代繼續(xù)繁榮,元代中期始漸衰落,是宋金時期我國北方大規(guī)模的漢族民間窯場和磁州窯類型窯系中成就最顯著者。
造型
日常生活用品有碗、盤、盞、盆、缽、壺、注子、盒、唾盂、爐、熏爐、瓶、罐、枕、壇、缸、勺、燈、燭臺、渣斗、紡輪、研磨器等。陳設品有花瓶、花盆、鼓凳、人物俑、動物俑等。文化娛樂及玩具類有筆筒、筆洗、硯、水盂、鎮(zhèn)紙以及小動物、口哨、小塔、小壺、小瓶、鈴鐺、圓球、圓棒、象棋子、圍棋子、色子、魚缸、烏食罐等。建筑構件有磚、瓦、板瓦、筒瓦、低溫色釉力士、鴟吻以及脊飾上的摩羯、卷尾獸、妙音鳥等。

胎釉
當陽峪窯的胎質很復雜,有極堅硬的細胎,也有較粗松的砂胎;胎色也十分豐富,有白、灰白、黃白、灰黃中閃紅色、赭灰、灰、香灰、黃褐、灰黑、磚紅、棕灰等色胎。當陽峪窯的釉彩有白、黑、醬紫、黃、青、綠、孔雀藍、藍、柿紅、三彩、鈞等。裝飾技法有刻、剔、劃、飛刀、凸線、模塑、模貼、模印、雕塑、鏤空、填彩、絞胎、絞釉、釉下釉上彩繪等。當陽峪窯素以絞胎絞釉取勝,又以剔劃繪畫著稱。裝飾品種可以分為10大類160多個品種,用“白如雪、黑如漆、紅如朱、綠如翠、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花如錦、潤如玉、凝如脂”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紋飾
當陽峪窯的紋飾復雜、考究,無論是胎體上的剔劃或是繪畫,均技法熟練,線條流暢,花紋簡潔、挺拔。主題紋飾有牡丹紋、蓮花水藻紋、魚紋、鳥獸紋、文字裝飾以及輔助性的幾何紋等。尤其是白地繪黑花中的蝌蚪紋組合、散點紋組合、線段紋組合,更是當陽峪窯別具一格的地方品種。輔助紋飾中的方格方塊形紋及其復雜的變化組合,回紋及卷草紋、波浪紋的廣泛應用,形成了當陽峪窯的獨特風格。